首页 | 国内新闻

2023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居全球第二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2024-04-15
 来源:中国能源网
浏览:

  《中国能源报》记者4月15日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2023年,中国核电机组发电量为4334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国发电量的4.86%,仅占当前全球平均水平的50%,年度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4亿吨。”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中国核电发展始终坚持“安全第一”方针,核电生产运行保持良好安全业绩。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二级及以上的运行事件。“与世界主要核电国家相比,2023年中国核电机组的WANO综合指数满分比例和综合指数平均值均高于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等主要核电国家。”

  针对全球及中国核能发展的机遇,张廷克表示,核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在国际社会已形成广泛共识,“全球核能发展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

  张廷克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指出,在考虑铀矿采冶及核电站退役治理后,核能依然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发电技术之一。《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集(2022)》显示,核电全生命周期(包括乏燃料后处理和废物处置)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仅约12.2克/千瓦时,与水电基本持平并低于风电、光伏。“同时,核燃料能量密度大,易于较大规模长期储存,具有准本土能源类似属性,发展核能有助于提高各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近期,为进一步强化气候目标,保障本国能源安全,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均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核能。”张廷克说,结合国际能源署(IEA)、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新研究成果,在碳中和情景下,综合判断,2030年、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将由当前的3.7亿千瓦分别增长至约5亿、10亿千瓦。”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核电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性支撑电源。“一方面,核电可用率高,适于承担电网的基本负荷及负荷跟踪,能有效替代同等容量的煤电,为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消纳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核电可以提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所必需的转动惯量,提高电力系统阻尼,加强系统在扰动后的恢复能力,尤其是在极端气候条件或事故情况下提供电力电量平衡支撑,提升电力系统风险应对能力。” 张廷克指出。

  《中国能源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综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及相关机构研究结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预计到2035年,核能发电量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10%左右,与当前的全球平均水平相当,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9亿吨;到2060年,核电发电量占比需要达到18%左右,与当前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当。

  此外,我国多地正在积极拓展核能多用途利用,为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提供新质解决方案。“根据协会初步研究成果,预计到2030、2060年,核能供暖规模有望分别达到1.5亿、15亿平米;核能在实现绿色低碳供暖、供汽、海水淡化、制氢等综合利用方面均有较好的市场空间。”张廷克介绍。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当前,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进核能技术研发及示范取得重大成果,已形成自主化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国产化品牌,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快堆,以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先进核电技术。

  “目前,自主化三代核电技术已全面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华龙一号’在国内外已有5台机组投入商运、在建机组共13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已于2023年底投入商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张廷克介绍,“小型反应堆方面,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厂房主体结构已全部施工完成,预计2026年建成投产;泳池堆、低温供热堆、一体化供热堆等小型反应堆在研发设计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

  此外, 60万千瓦级中国示范快堆建设有序推进,正在研发更先进的装载金属混合燃料、采用干法乏燃料处理技术的百万千瓦级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同时,世界首个全超导大型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创造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中国环流三号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

  “核能产业链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核电装备自主化、国产化水平稳步提高。”张廷克举例称,我国目前已建成覆盖压水堆、重水堆、高温气冷堆等多种堆型的核燃料元件加工供应能力,形成每年10台/套左右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主设备制造能力,自主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已达90%以上。“核电工程建设规模以及安全、质量、进度、造价控制等能力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朱学蕊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