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遵义的一家售电公司技术总监开始在朋友圈代销起茅台酒。
“售电开展不起业务,只好做点别的。”
2016年11月10日,贵州省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售电公司申报工作的通知》,50天后,这家售电公司(以下称A公司)进入了贵州省售电公司公示名单,2017年1月30日通过公示,正式获得进入市场的资格。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A公司为民营企业,由三位自然人股东出资建立。主营业务包括电力销售、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电力项目运营管理;综合节能用电咨询。
但半年过去,据eo记者了解,A公司正在寻求转让,考虑退出售电市场。
降幅不超5分就亏
根据2016年6月7日,贵州省四部门联合印发的《贵州省电力市场交易规则(试行)》(黔监能市场【2016】51号),一般工商业用户为试点工业园区报装容量小于1000千伏安的非公益性、非公用事业性工商业用户,原则上试点园区内用户通过售电公司代理,实行电量打捆交易。
“原本我们打算把遵义周边的中小企业用电量打捆,以此形成较为有利的电量,和电厂侧谈判,赚取价差盈利。但根据市场部人员的调研情况来看,该方案毫无可行性。”A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eo。
根据A公司对遵义市多家10kV电压等级的工业用户调研数据,市区电价为目录电价度电0.5497元,市周边工业园区及乡镇基本低于目录电价,最低的达到度电0.4993元,最高用电价与最低用电价之间相差达到度电0.0504元。
也就是说,如果由售电公司打捆在市场中购电,10kV电压等级对应用户不能保证拿到度电5分钱的降价,加上偏差考核,A公司不但没有利润,很可能出现亏损。
2017年5月26日,贵州开展了2017年6月的省内集中竞价交易,这是继售电公司参与年度双边协商交易之后,首次允许售电公司参加的集中竞价交易。
贵州省电力交易中心官网发布信息:本次交易共有14家发电企业、4家售电公司、61家电力用户参加申报,最终2家发电企业和2家售电公司、14家电力用户成交,总成交电量1.04亿千瓦时,平均成交市场交易价格0.3359元/千瓦时。
其中,1家发电企业和6家用户维持上一次集中竞价成交关系及成交价格,成交电量0.34亿千瓦时;2家发电企业与2家售电公司、8家电力用户撮合成交,成交电量0.7亿千瓦时(售电公司成交0.41亿千瓦时,占比58.5%),平均成交市场交易价格0.338元/千瓦时。
成交均价与现行标杆电价相比,并没有5分的优势。
用户参股建变电站?
代理用户进入市场的路子走不通,民营资本总是会试图另辟蹊径。
2016年3月7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2016年-2018年贵州电网的输配电价(具体如下表)。
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10kV、20kV的大工业用户进入市场,电价倒挂,高于目录电价,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用户因为输配电价较低,售电公司代理用户进入市场的空间比较大。但电压等级高的用户不是与电厂直接签订购售电合同,就是选择有电厂背景的售电公司,民营独立售电公司基本没有机会。
“后来,我们调整了售电方案,与遵义市周边工业园区协商,公司出资金建设110kV变电站,园区提供用地并参股供电。” A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起当时的想法。
新方案如果得以实现,A公司所购电电压等级将从10kV提升到110kV,从而享受高电压等级的输配电价,赚取配电到用电间差价。
此外,还可以通过打包园区电量参与直接交易,利用税率差异盈利等多途径保证收益。
从独立售电转向配售一体化的想法虽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首先是同类竞争。
一个供电区域只能有一家配售电公司,虽然A公司目前是该区域唯一获准进入市场的售电公司,但另一家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售电公司早前已与相关工业园区定下合作意向,一旦获得售电资格,A公司将“在夹缝中挣扎”。
再者是如何获得其他方面的支持。
贵州地区被列入首批增量配电业务试点的包括贵州省瓮安县工业园区、铜仁锰钡新材料产业聚集区、贵州清镇市经济开发区、贵安新区、兴义市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遵义市相关园区并不在列。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不顺利。”
最后是争取用户。
在一份计划书中,A公司把“加快对遵义地区周边工业园区的洽谈工作”,“加快对建设110kV变电站所需资金的调研公司”,“继续做好周边大工业用户的调研及洽谈工作”列入当前事项。
但因为政策支持不明朗,加上潜在的竞争者压力,这条路举步维艰。
自2016年11月起,贵州每隔一个月都会照例公示售电公司,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近40家。但据了解,部分售电公司至今尚未开展业务。
“现在帮酒厂卖卖酒,需要时记得照顾下生意。售电如果有买家,也请联系我们。”A公司的技术总监最后嘱咐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