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力朋友圈

三峡新风故事汇丨老设备磨出新风气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2021-10-02

  本网讯(朱静霞 战旻玥 秦明硕)这是属于孙云安的最后一个检修季节。

  进厂的道路有些颠簸,蜿蜒至绿意深处,露出巨大的机加工厂。他在不同的清晨朝着同一个方向奔去,与相伴近40年的“老朋友”会面,日子久了,倒觉得脚下崎岖不在,平坦安然。

  

  ▲ 孙云安正在检查立式升降台铣床的健康状态  摄影:朱静霞

  孙云安,是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电力检修厂的高级技术师,在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等水电工程检修一线,坚守了近40年。再过两个月,他就要退休,但那帮“老朋友”还将继续“服役”。

  “我是战士,它们就是枪,没有它们,我加工不出好零件。”宽敞的车间里,孙云安抚摸着一台产自1992年的2.5米立车告诉记者。类似这样有年头的加工设备,葛洲坝建设时期就已采用,至今仍然在役。

  

  ▲ 长江电力检修厂至今仍在使用的2.5米立车,产自20世纪90年代  摄影:朱静霞

  “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出现,的确给了我们淘汰老设备的机会。但不管条件多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能丢。”孙云安说,这批老设备未曾失去原有精度,“能满足生产需求,那就把省下的钱花在刀刃儿上”。

  “滋——滋——”熟悉的金属加工声,在数米开外响起。

  一台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老式铭牌的普通机床,正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紧急加工一块外径300毫米、内径100毫米、厚度50毫米的机组螺栓垫片。

  

  ▲ 长江电力检修厂至今仍在使用的一台普通车床,产自20世纪80年代  摄影:朱静霞

  薄如纸片的金属丝不断被削落,新鲜“出炉”的垫片圆而平整,闪烁着银色光芒。看得出,这台1983年就已“上岗”的老设备,至今仍存“老骥伏枥”之志。

  孙云安说,加工零件时,这些手动操作的设备一次可进5毫米甚至10毫米,而部分数控车床因为对精度有更高要求,一次只能进1毫米甚至0.5毫米,“遇到紧急抢修,老设备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 长江电力检修厂技术人员用老设备加工出的零件  摄影:朱静霞

  但在孙云安眼里,这批老设备不只是工具,更是最好的“老师”。数十年来,三峡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倾尽人的智力、耐力、创造力、拼搏力,既打磨优质零件,也打磨追求技术进步的志气。

  车间一角,一台“弯腰”造型的立式升降台铣床引人注目。葛洲坝21台机组推力瓦的相关部件,都由它生产加工。

  

  ▲ 长江电力检修厂至今仍在使用的立式升降台铣床,产自20世纪80年代  摄影:朱静霞

  但数十年前,它却只能加工国外进口的弹性塑料瓦。“我们不仅生产不出自己的瓦,加工别人的瓦时,技术还不行。掉皮、烧瓦,把大家愁坏了!”孙云安说。

  彼时,葛洲坝建设正处于高峰期,这项伟大工程,始终激发着广大建设者的建设热情。“无论多艰难,推力瓦的问题必须解决!”孙云安说。

  北赴辽源,东奔上海;先顾加工,再谋生产……为解决“一块瓦”的生产加工问题,孙云安和同事们天南海北找专家求教,甚至跑去国外当“学生”。“对方直接安排我们周末参观车间,可那个时间点,哪有技术工人在操作?”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这是摆在三峡人面前唯一的出路。不断试验,不断失败;挫败感不曾消失,但越挫越勇的斗志也更加高涨……

  

  ▲ 长江电力检修厂至今仍在使用的卧轴矩台平面磨床,产自20世纪90年代  摄影:朱静霞

  “结果显而易见,现在葛洲坝用的推力瓦全是我们自己生产加工的。”孙云安骄傲地说,“诸如挂锡这样的工艺,我们做得可比当初进口的那批瓦要好!”

  对于这样的“大功臣”,三峡人是极为爱护的。

  “老设备每运行200个小时或者500个小时,就要更换轴承和油封等,10年则进行一次大修。”孙云安说,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目前老设备“身体很棒”,不仅能为葛洲坝和三峡工程服务,甚至还能为金沙江上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水电站“应个急”。

  

  ▲ 长江电力检修厂于2002年启用的数控龙门镗铣床  摄影:朱静霞

  加工滑环的立车,加工轴套的卧式车床;上海机床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二机床厂……阳光照射下,印着上世纪流行喷绘字样的铭牌,刷着年代感十足的深绿色油漆的老设备,斑斑驳驳,不再锃亮,却是三峡人传承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最美教科书”。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