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阅读

世界500强 中核集团的图强之路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2020-08-12

  2015年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继第一次创业成功研制“两弹一艇”,让中国人民挺直腰杆子,第二次创业将重心转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开创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的新纪元之后,我国核工业面临第三次起航。

  从第一块铀矿石到国家安全重要基石,从国之光荣到国家名片,从大国重器到中国方案,从央企责任到大国担当,我国核工业自1955年1月创建以来,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自身置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局之中。作为我国核大国地位的主体、核心与中坚,中核集团又将如何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尤其是2018年1月“两核”实现战略重组后,新中核将如何把握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跑好新时代核工业发展这一接力棒?

  “建设先进体系、打造一流集团,把我国早日建成核工业强国,这是新时代核工业人的初心使命。”新中核新一届党组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筑牢国家安全重要基石、助力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第三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战略引领,加强系统谋划,着重体系能力建设,发布中核集团新时代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到2035年基本实现“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再到本世纪中叶实现世界一流,全面引领核工业发展。2019年1月22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代表新一届党组向全系统吹响了冲锋号角,开启了新时代核工业人奋发图强的新征程。

  一张蓝图绘到底,勾勒出从当下到我国核工业创建一百年的宏伟蓝图。新一届党组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决扛起强核强国的使命担当,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群众工作优势,坚持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调动一切力量在重大科研生产主战场攻坚克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在党组带领下,17万核工业人,把握“两弹一艇”以来重要战略期,勇往直前、闯关夺隘。基于60多年发展的浓厚积淀和多年来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建设、企业文化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中核集团初战告捷,成功进入世界500强阵营,实现新时代发展战略第一步。

科技兴核,打造创新发展最强引擎

  科技创新是核工业立业之本。我国由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离不开强大先进的核科技支撑。中核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科技兴核战略。“两核”重组后,新中核新一届党组继承60多年来的创新传统,守望初心使命,将建设符合中央战略部署、国家核工业发展要求的先进核科技创新体系作为由跟跑到并跑、领跑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所在,着力搭建以集团公司为核心、整合国内核领域创新资源的“小核心、大协作”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新时代核工业一体化战略能力,走在科技创新最前沿,打造新时代核工业创新发展的最强引擎。

  “两核”重组之时正是我国核工业力量整合之日。构建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其出发点在于站在全球视野和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全局谋划和推动核科技创新,提升我国核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核工业发展的自主权,抢占核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从而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而这一关键核心力量就在于构成核科技创新链的国内涉核科研院所。

  23家科研院所是中核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集团公司战略核心。作为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中核集团必须主动担当作为。由此,加强规划布局,加强配套体系建设,系统性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一系列围绕科技创新的举措相继推进。科研院所改革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高频词。为此,整合核燃料元件研发、生产和使用单位的相关资源,成立中核集团核燃料与材料研发中心,实现跨专业化公司和直属单位的优势创新资源统筹;整合核四院和化冶院成立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构建研产一体的科研院所管理体制……

  新中核新一届党组乘胜追击,再为科技创新添一把柴。继“龙腾2020”科技创新计划后,新中核启动实施“创新2030”工程。在这一重大战略牵引下,广大科技人员战斗的热情再次被激发,集团公司创新创造的面貌焕然一新。从铀资源勘探、开采、核燃料加工到核电设计、施工、建造运营,再到核技术应用以及乏燃料后处理,新中核整个核科技创新链实力更加厚实、活力更加彰显、劲头更加强劲,成效逐渐凸显。

  当前,被誉为国家名片、国之重器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号机组装料在即,海外工程顺利推进;示范快堆、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进展顺利;CF3燃料完成全周期随堆运行考验,池边检查状态良好,批量化制造的新一批组件投入使用;以“天-空-地-深”和“CO2+O2地浸采铀”为核心的第三代铀矿探采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成功掌握高比活度医疗钴源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国内功率最大的10MeV/50kW辐照电子加速器研制成功……多项关键技术和重点工程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与此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核科技前沿领域合作,中核集团科技实力与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7月28日,法国南部卡达拉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习近平主席致贺信表示,中方愿继续同各方加强科研交流合作,合力突破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推进全球科技创新。ITER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中国于2006年参与ITER计划,承担了大概9%的采购包研发任务,不管是在研发进度还是在完成质量方面,都处于合作方前列。这使得中国在国际核聚变舞台上有了更大话语权。2019年9月30日,ITER主机安装一号合同在北京签约,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中标该工程,并在今年疫情严峻时期成功实现杜瓦底座吊装,拉开了ITER主设备安装序幕。

  实践充分证明,开放合作是探索科学前沿的关键路径。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合纵连横,大力推动统筹集团公司内外、覆盖全球范围的协同创新,构建聚合优势资源形成共享共建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推动新中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链,如此方能保障我国核工业高质量崛起。

产业壮核,构建四梁八柱最强支撑

  企业之所以能够基业长青,还在于坚持高质量发展。“两核”重组以来,新中核成为国内唯一、世界上少数几家拥有核工业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集团,产业协同优势进一步凸显,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作为当之无愧的“央企一号”,新中核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持续推进管理领域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式,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建设成为核工业强国的另一重要支撑,更好地肩负起国家核工业主力军的重任。

  正如李克强总理2015年6月15日到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考察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时所强调的,核电不光要在国内发展,还要“走出去”。要用最高标准、最优质量、最好性价比,提升中国核电装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自第二次创业以来,自主发展核电、推动核电“走出去”成为中核集团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1991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成功、结束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以来,中核集团自北向南建成了田湾、秦山、三门、福清、昌江五大核电基地。截至2020年6月,中核集团在运核电机组已达21台,在建核电机组7台,10台机组获得WANO综合指数满分,所有机组达到97.29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中核集团作为唯一实现批量化出口核电机组和核设施的中国企业,已成功向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7国出口7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和1台次临界装置。其间,集团公司逐渐建立了支撑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全球配套供应链,与俄、法、德、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了商务合作。2018年6月8日,中俄两国签署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核电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造价超过千亿人民币。

  “两核”重组之后,新中核的产业链更加完整、实力更为雄厚,但距离世界一流企业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成为新一届党组的必答题。

  创新求变、奋发图强的新一届党组其实早已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通过对新中核战略定位、业务布局和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思索,新一届党组明确了集团公司新时代奋斗目标、发展方针、发展策略和重点任务,构建起支撑指导未来发展的“四梁八柱”:加强产业发展引导与整合,持续优化以核能为主的清洁能源、核燃料、天然铀、工程建设、环保、核技术应用、装备制造、产业金融等八大产业体系,坚持做强做优做大核心产业;结合市场需求导向,带动拓展一批延伸产业;以核电发展带动核能综合利用、非核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以核燃料发展带动新材料、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以天然铀发展带动综合矿业发展,以核环保发展带动民用环保产业发展,以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带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以核工程建设带动民用工程建设、产业综合服务发展……

  重新架构下的新中核,改革的力度可谓空前,从内而外耳目一新,特别是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和“小总部、大产业”的经营格局,让中核集团再次焕发新活力。其中,“小总部”职能更加聚焦,立足集团战略制定等;而“大产业”则是要做实专业化公司,更加强化和突出各专业公司的市场经营主体职能,做强做优各个产业。

  各产业之间的调整融合进一步深化。在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中核燃料有限公司合并实现核燃料产业产供销一体化的基础上,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宝原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核技术应用产业也进一步压实。天然铀产业实现转型发展,南方硬岩矿山企业提前完成结构调整。

  适逢国家推动高校企业改革,集团公司把握时机,成功收购同方股份,可谓如虎添翼。两者强强联合,剑指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新中核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新经济增长点,推进核技术应用及其他战略新兴产业全面发展。2019年7月25日,新中核正式控股全球第四大产能铀矿纳米比亚罗辛铀矿,跻身全球前五大天然铀供应商……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核集团控股9家上市公司及3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上市公司市值合计约1,358亿元,资产证券化率约为66.35%,在军工央企及能源类央企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核”重组之后的新中核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资产规模、主营收入、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连续15年获得国资委考核A级。特别是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整体下行的形势下,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国家队、顶梁柱、主力军作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科研生产,抗疫不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而且还实现主营业务和利润双增长。

 人才强企,夯实跨越发展根基

  一个国家的核工业要领先国际,首先是技术和人才的领先。要不遗余力地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为实现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人才保证。

  为下好“科研人员”这颗关键的棋子,激发他们的活力、燃起他们的斗志,余剑锋甚至直言不讳地表达,待遇要向科研人员倾斜,让顶尖专家在集团拿最高工资,使其薪酬水平达到并保持行业领先甚至全球领先水平。

  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成为此次科研院所改革的重头戏。提高归属感,协助解决核心骨干人才生活困难;提升获得感,构建以股权和分红权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提升荣誉感,建立荣誉体系;提升尊重感,破除官本位思想,培育宽松、平等、民主的文化……一套立足增强科研人员成就感与幸福感的“组合拳”,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集团公司创新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逐渐汇聚而成。

  加强新时代核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实现“三位一体”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聘任集团首席专家、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开展人才特区建设、人才选用机制改革和技能人才培养等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并落实。其中,为充分调动和激发集团公司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中核集团党组近期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这不仅为广大干部成长提供了风向标、指南针,而且为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提供了导航仪、路线图,其中核心就是要让担当有为者有位、消极无为者失位,形成鲜明的导向,使广大干部会为、想为、敢为,心无旁骛、义无反顾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集团公司“三位一体”战略目标建功立业。

文化兴企,筑牢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支柱

  企业发展的根本是战略,文化是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新中核要展现新形象、实现新目标,需要有清晰、统一的文化理念和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党建引领,强根铸魂。中核集团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内政治文化引领企业文化建设,党组班子团结协作、奋发向上,以自身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的转变,带动集团政治生态朝着“山清水秀”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肯定。2019年1月21日,新中核面向全系统发布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明确了企业使命是强核强国,造福人类;企业愿景是国际核科技发展的引领者;企业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安全、创新、协同。

  “我们不仅要回顾物质成就,更重要的是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都是一代代核工业人用青春汗水铸成的事业之魂、力量之源。”余剑锋表示 ,无论是在研制“两弹一艇”的年代还是现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都是中核集团走有中国特色的科研道路、发展高科技的精神支柱。

  2019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宣讲团队先后走入中纪委、国资委、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中央和国家机关、高校及成员单位,开展34场全国巡回宣讲活动,观众遍布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家单位,覆盖约3万名现场观众、10万名在线观众。昨天,老一辈核工业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今天,新时代核工业人打造国之重器,锻造国家名片,推动我国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跨越。这些故事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也感染着每一位观众,有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从事核工业,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奉献、一种坚守、一种责任。在我国核工业创建的65年里,涌现了大量的优秀典型,除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于敏等“两弹一星”元勋外,还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当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徐銤,坚持自主创新的“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央企楷模”邢继,“大国工匠”核级管道焊工未晓明。进入新时代,在戈壁荒漠建设现场、在雪域高原的扶贫村寨、在远离亲人的异国他乡,中核人以辛劳和汗水,传承和书写着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他们当中有放弃海外优越生活、坚守无人区只为打造“万年级”国家工程的科研团队,有主动请缨远赴艰苦贫困地区的扶贫干部,有每次走十几公里山路为贫困孩子义务支教的志愿服务队伍,有扎根戈壁、三推婚期的青年员工……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新时代中核人挺身而出。自今年1月27日首次集结派出第一批医护人员援鄂以来,中核集团47人名医务人员奔赴湖北“疫”线。这些白衣天使不惧生死,主动请缨,逆行而上,成为此次战“疫”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核”力量。其中,核工业总医院副主任护师王英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中核集团优势传统。20多年来,中核集团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核力量”。2019年,精准扶贫全国援助金额3.2亿元,累计脱贫25万人,派驻挂职扶贫干部87人。石柱、同心、旬阳、白河四个定点扶贫县目前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国务院扶贫办企业评比中,中核集团荣获全国企业精准扶贫综合案例50佳和中国社科院2019年精准扶贫责任金牛奖。

  正是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为我国核工业高质量发展前赴后继、默默奉献,才实现了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如今,中核集团已经顺利实现第一阶段目标,成功入选世界500强,但这不是终点,是新时代中核人继续奋斗的起点。要助力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的跨越,未来挑战不断,这就更需要核工业精神这股强大正能量,凝聚起新时代中核人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