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访谈

舒印彪:打赢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硬仗

中国开云官网注册网址是什么
2024-10-15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9年中国碳排放总量113亿吨,能源领域碳排放量98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7%,其中电力行业碳排放4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7%。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能源电力行业任务最重、责任最大,承担着主力军作用。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经济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

  记者:“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成效如何?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舒印彪: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电力低碳转型,新能源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8亿千瓦、2.5亿千瓦,占世界装机总量的34%、33%,且均居世界首位;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电能替代步伐加快,2016年以来累计电能替代电量超过9000亿千瓦时;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效果突出,86%的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国供电煤耗降至305克/千瓦时,过去10年下降28克/千瓦时,相当于年减少煤炭消耗1.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4亿吨;特高压技术实现大规模应用,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电力行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对此,我国能源电力行业要加快形成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支撑未来能源转型。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发展陆上新能源;破解整体规划、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问题,加快发展海上风电;加快华龙一号等国产化三代压水堆技术推广,推进四代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积极开发水电,打造流域“水风光”互补开发模式;发挥煤电兜底保供和应急备用调峰作用,持续降低煤电占比;加快大容量、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电化学储能研发和推广,推动储能规模化应用。

  记者:“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应如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舒印彪:过去100多年来,电力系统形成了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技术体系,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结构形态将发生变化,从高碳电力系统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变。

  当前,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统筹发展与安全,保障电力持续可靠供应,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智慧能源技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增强灵活性和柔性,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现多能互补、源网荷储高效协同。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具有四个方面基本特征:一是加强电网互联互通,发挥大电网优势,实现各类发电资源充分共享、互为备用;二是提升智能化互动化水平,推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技术深度融合,由部分感知、单向控制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三是实现灵活柔性,提高新能源发电品质,主动平抑出力波动,成为友好型电源,增强电网平衡调节能力,提高抗扰动能力,保障多能互补,更好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四是确保安全可控,推进交流与直流、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建设新一代调控系统,筑牢安全“三道防线”,有效防范大面积停电风险。

  记者: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这道必答题,我国能源电力发展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舒印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再电气化是关键路径。再电气化就是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传统电气化基础上,实现高度电气化社会。

  清洁化意味着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发展水电,安全推进核电建设,推动煤电从电力保障设施向生态环保平台转变;电气化主要体现在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大规模电气化替代,力争到2060年,三者电气化水平分别由目前的26%、40%和4%,提高到70%、80%、50%以上;推进电力数字化建设,提升电力系统智慧化水平,则要求加强电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充分挖掘系统资源,实现多能互补、灵活调节、主动响应、协调互动,提升电力系统安全和效率;同时,加快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碳减排制度体系,是促进相关行业自主控碳减碳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加强能源标准国际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检测”服务体系,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记者:我国电力系统的清洁低碳转型还存在哪些核心技术问题亟待突破?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方面,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龙头企业,华能集团有哪些做法?

  舒印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电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系统集成、工程化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多项技术实现了“领跑”和“并跑”。但发电领域的控制芯片、基础材料及一些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电力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还未做到完全自主可控,需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尽快取得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增强产业链韧性。

  华能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龙头企业,始终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团队,攻关“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以DCS(分散控制系统)为例,长期以来,国内DCS所使用的CPU和操作系统等软、硬件依赖进口,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由华能西安热工院为总牵头,联合中国电子、中国电科、南瑞继保公司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充分发挥福州电厂和玉环电厂多年来的运行检修经验,组成了DCS总体设计、国产芯片、操作系统、电子元器件、组态软件、改造和运行一条龙的高水平强强联合团队,为研发应用的高起点、高速度奠定基础,成功研制出全国产化的DCS系统——华能睿渥,标志着我国发电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完全实现自主可控,并在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于35万千瓦和百万千瓦火电机组,成为新型举国体制下自主创新的典型范例。

  记者:未来科技创新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持续推动我国电力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能源电力行业中的大中小企业该怎么做?

  舒印彪:能源行业绿色转型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科技界、企业界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前瞻领域,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高效率光伏发电材料、新型绝缘材料、超导材料、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攻关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高效率低成本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虚拟电厂、源网荷储协调运行、主动需求响应、综合能源系统等技术。

  中国华能将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完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而对能源电力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而言,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较高的研发风险和产业化成本,需要上下游企业、单位联合集成创新。针对此类问题,华能计划在海上风电等领域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加大海上风电、钙钛矿、异质结光伏等前沿技术投入,并提供大规模示范应用场景。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单位协同创新,发挥产业链集成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静原



推荐阅读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 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